今天突然想明白了点东西,胡言乱语一番,博君一笑。
自从学道以来,一直有一个疑惑困扰着我,那就是,大道层面的无为之道和人类社会构建的伦理道德是否冲突?老子告诉我们,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”,呼吁人们从狭隘的善恶观里脱离出来;然而,道门经典不断强调行善的重要性,历代祖师们也广积善功。那么,祖师们劝善的目的是什么?这不是和道祖爷无善无恶的教诲背道而驰吗?
于是,我尝试脱离道德名相的桎梏,得到了一个看起来十分离经叛道的结论:祖师劝善的目的,可能并非为了维护狭隘的人类社会道德伦理体系,而是为了修证。既然道家讲善恶都是相对的,那我们如何能确定自己所行即善呢?人在怜悯羊而杀狼的时候,也觉得自己是善良的,然而这种行为对狼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恶?所以,善恶判定的标准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发心。
道教提倡一个行为:积阴德。做好事不让人知道。此外,更有一则有趣的理论,那就是为了功德而做功德是没功德的。也就是说,发心比结果更重要,正如太上感应篇所说:“夫心起于善,善虽未为,而吉神已随之”,释家也有“世人畏因,菩萨畏果”之说。
那么善的发心为何比善行更重要呢?我尝试着从性命之学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。《赤松子中诫经》载,“生民焭焭,各载一星,有大有小,各主人形,延促衰盛,贫富死生”并有“天上三台、北辰、司命、司录差太一直符,常在人头上,察其有罪,夺其算寿”,头顶星光显然是一个形象化的说法,不仅将善恶形象化还进一步地量化,这大概是为了方便教化世人吧。善恶尚难以判断又如何量化呢。哈哈,神仙们是有多闲,要24小时盯着你一个凡胎秽质的下土小民呢?道家逍遥自在,成仙的标准又怎可能要以量化的儒家伦理道德来判定呢?我不敢诽谤圣贤经典,且斗胆猜测一下文字之外的深意。
先给出结论:行善就是修炼功夫。何以见得呢?人做善事的时候内心往往都会升起很纯粹的快乐,这种快乐是声色犬马之乐难以比拟的。为什么会快乐呢,第一,是因为人在行善时得到了价值认同和良性反馈,这是社会层面的。善恶功过固然是人类的意识形态,但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,更容易通过行善这种方式获取认同以启发我们的无私真心;第二,人在真诚发心行善之时心神是纯粹的,甚至刹那间可以达到无私无我的心灵境界,这个境界是高度合道的,如同大道一样孕育万物而不自彰。在我执我识退藏之后,神气合一,正气浩然,与天地相融,如此行持,久久为功,延年益寿自不必说,修真亦有望矣。诚如高道震阳子曾说三缘四正之法:“四正即正己化人,正心修身,正大光明,正气凛然是也。四正就是天罡气、天罡正气、浩然正气来合我身,得此三缘四正,可谓真正道人,于心无愧矣!其为人处事也就有了极为高尚的道德品质作风,大德无量,尽善尽美,升仙得道必矣”。虽然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内丹修炼亦可达到,但内丹对修持者内外条件要求苛刻,而善功时时可积,日日能行,相比而言就容易得多,更适合大众修持。祖师倡导善功,在修持自己的同时还可以促成良性的社会循环,人人发真心行善,摒弃机巧之心,天下不治而昌。此乘法门,一举多得,何乐而不为。